你以为自己在刷微信 你以为我在玩其实我在工作下句
你以为自己在刷微信,实则大脑已被“毒化”
沉浸在微信的海洋中,却发现孤独感愈发强烈;沉浸在今日头条的世界里,却感到内心的空虚。这种感受,恐怕很多人都有过。或许,这正是微信、今日头条等社交产品在不知不觉中,将我们的大脑“毒化”的结果。
“微信之父”张小龙也曾表达过对人们过度使用微信的担忧。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,微信、今日头条等平台为了盈利,不得不留住用户。每多看一条朋友圈,每多读一篇今日头条上的新闻,都可能带来更多广告点击,从而增加收入。
这种状况并非只存在于中国,在美国,问题更为严重。Facebook 和谷歌的早期投资者甚至感慨自己曾帮助过这些“恶魔公司”。
罗杰·麦克纳米,风险投资公司Elevation Partners的联合创始人和投资总监,在《今日美国(USA Today)》上发表了一篇文章,阐述了其对“社交上瘾”的看法。
以下是他的文章:
“我很早就投资了谷歌和Facebook,那时候他们都还没有赚钱。我也是Facebook早期的顾问。但现在,看到这些互联网公司对人们造成的伤害,让我非常痛心。”
科技已经从各个方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,大部分都是朝好的方向改变。一些原本用意良好的产品,却开始给我们的健康和自由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。
Facebook和谷歌的主要收入都来自广告,而要卖出更多广告,他们就需要用户更长时间地停留在自己的产品中,不断吸引用户的注意力。事实上,Facebook和谷歌等互联网巨头一直在利用人性,让人们对产品上瘾,无论是查看是否有新消息、新通知,还是从新技术中寻找身份认同。在利用人性这一点上,这些科技公司都是博彩行业的学徒。
Facebook和谷歌的人认为,给用户更多他们想要的东西是一件值得骄傲、值得被人们称颂的事。他们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不对,因此也不应遭到谴责。但他们没有意识到,最重要的是,他们的产品是否让人们更开心、更成功。
一些互联网服务和毒品一样会让人上瘾
赌博、尼古丁、酒精、海洛因,或者Facebook和谷歌(主要是它旗下的YouTube),都能让人产生短暂的快感,但长期看,这些东西都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。大部分用户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上瘾,除非他们的症状已经到了几乎不可救药的程度。
我们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,科技公司都在争抢这里面的每一分钟。视频流媒体公司Netflix的CEO曾表示,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睡眠。
这些公司到底有多让人上瘾呢?一份2013年的研究报告显示,人们每天会看150次手机(按8小时睡眠,几乎每6分钟看一次,但有时候看一次手机时间很长,所以人们看手机的频率其实远远大于每6分钟),现在这个数字可能更高了。
Facebook的用户每天要在上面花50分钟,如果再算上Snapchat、Instagram、Twitter等社交应用,人们在网上社交花的时间更多。要记住,这些公司会利用每个用户来赚钱:你的每次点赞、分享、搜索、购物或者发照片都会为这些公司创造数据,让他们能更精准地给你推广告,最终转化成这些公司的收入。
你如此重度使用互联网产品的结果就是,这些互联网公司比你自己还要懂你。这就让他们有能力影响你,而且是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影响你,让你做一些能为他们带来更多经济利益的事情。
Facebook和谷歌的竞争其实就是用户注意力的竞争,为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,他们可能会为你提供那些你想看的东西,让你深陷其中。意思是,你的思维和眼界会因此受限,你固有的偏见会得到增强。你无法接收到各种不同的想法和观点,而只能看到和自己相同的观点,因为这些是你最愿意看的。
这种情况的危害会随着时间越来越严重。
最近澳大利亚媒体爆出一个消息,一位Facebook的广告销售人员告诉客户,他们有可能把广告展示给难过或者开心的人,让这些人更容易被广告打动。在美国,Facebook曾经也显示过自己影响用户心情的能力,通过在信息流展示不同的内容,他们可以让用户更开心或者更难过。
虽然Facebook没有把这些能力做到一个很直观的产品里,但可以确定的是,Facebook每天都在影响着用户的情绪(而用户自己根本意识不到)。曾经在谷歌负责设计道德判断的特里斯坦·哈里斯(Tristan Harris)把这种现象称为“黑进人们的大脑(brain hacking)”。
要究根溯源的话,这些问题并不是搜索或者社交网络所导致的。这些服务有巨大的价值。问题的根源其实是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,准确地说,是以广告为核心的商业模式。这就使得他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吸引用户的注意力,然后导致更深层的“黑进人们的大脑”。
我们来比较一下用户数。Facebook有20亿用户,谷歌的YouTube有15亿用户。这几乎和地球上的基督徒和伊斯兰教徒数量相当。但这些服务的主要用户都在发达国家,所以这给了Facebook和谷歌在发达国家里更大的影响力。
其他服务,比如Instagram、WhatsApp、SnapChat、Twitter和微信,用户量也在1亿到13亿之间。这些服务并不是都会“黑进人们的大脑”,但全部都在那条路上,只是可能还没达到“黑进去”的程度。而且,没有人从这方面在做监管。
任何人,只要愿意付钱,就能和Facebook和YouTube合作来触达这些上瘾的用户。这里面可不乏坏人。曾经有一家公司利用了Facebook的工具来监控部分美国公民。美国联邦政府一家机构还曾质问Facebook为何向一些金融公司提供工具,让他们能根据不同人种来左右房产市场。更别说,Facebook曾是散布谣言的最佳平台。
这些公司要赚钱,所以我们无法寄希望于他们既做裁判员又做管理员。目的对于这一点,也没有什么政策法规,而且政府似乎也没有动力去做点什么。如果我们想要防止自己的大脑被"黑",我们能做的只有强烈要求Facebook和谷歌做出改变,比如创造新的盈利模式。